無繩腕帶理論是利用電暈放電的原理來耗散一部分靜電,電暈放電也叫尖(端放電,是指導體自身帶電後,通常需要電壓超過1500V,它的尖(端部分會對空氣放電,以此來耗散靜電,但無繩腕帶的耗散靜電時所需靜電電壓太高,並不適合電子行業,因為有多少電子元件可以承受1500V以上的高壓呢。
電暈放電corona discharge
氣體介質在不均勻電場中的局部自持放電。常見的一種氣體放電形式。在曲率半徑很大的尖(端電極附近,由於局部電場強度超過氣體的電離場強,使氣體發生電離和激勵,因而出現電暈放電。發生電暈時在電極周圍可以看到光亮,並伴有噝噝聲。電暈放電可以是相對穩定的放電形式,也可以是不均勻電場間隙擊穿過程中的早期發展階段。
電暈放電的形成機製因尖(端電極的極性不同而有區別 ,這主要是由於電暈放電時空間電荷的積累和分布狀況不同所造成的。在直流電壓作用下,負極性電暈或正極性電暈均在尖(端電極附近聚集起空間電荷。在負極性電暈中,當電子引起碰撞電離後,電子被驅往遠離尖(端電極的空間,並形成負離子,在靠近電極表麵則聚集起正離子。電場繼續加強時,正離子被吸進電極,此時出現一脈衝電暈電流,負離子則擴散到間隙空間。此後又重複開始下一個電離及帶電粒子運動過程。如此循環,以致出現許多脈衝形式的電暈電流。電暈電流這一現象是G.W.特裏切爾於1938年發現的,稱為特裏切爾脈衝。若電壓繼續升高,電暈電流的脈衝頻率增加、幅值增大,轉變為負輝光放電。電壓再升高,出現負流注放電,因其形狀又稱羽狀放電或稱刷狀放電。當負流注放電得以繼續發展到對麵電極時,即導致火花放電,使整個間隙擊穿。正極性電暈在尖(端電極附近也分布著正離子,但不斷被推斥向間隙空間,而電子則被吸進電極,同樣形成重複脈衝式電暈電流。電壓繼續升高時,出現流注放電,並可導致間隙擊穿。
工頻交流電暈在正、負半周內其放電過程與直流正、負電暈基本相同。工頻電暈電流與電壓同相,反映出電暈功率損耗。工程應用中還常以外施電壓與電暈電荷量的關係表示電暈特性,稱為電暈的伏庫特性。實際上,導線表麵狀況如損傷、雨滴、附著物等,都會使電暈放電易於發生。

電暈放電在工程技術領域中有多種影響。電力係統中的高壓及超高壓輸電線路導線上發生電暈,會引起電暈功率損失、無線電幹擾、電視幹擾以及噪聲幹擾。進行線路設計時,應選擇足夠的導線截麵積,或采用分裂導線降低導線表麵電場的方式,以避免發生電暈。對於高電壓電氣設備,發生電暈放電會逐漸破壞設備絕緣性能。電暈放電的空間電荷在一定條件下又有提高間隙擊穿強度的作用。當線路出現雷電或操作過電壓時,因電暈損失而能削弱過電壓幅值。利用電暈放電可以進行靜電除塵、汙水處理、空氣淨化等。地麵上的樹木等尖(端物體在大地電場作用下的電暈放電是參與大氣電平衡的重要環節。海洋表麵濺射水滴上出現的電暈放電可促進海洋中有機物的生成,還可能是地球遠古大氣中生物前合成氨基酸的有效放電形式之一。針對不同應用目的研究,電暈放電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技術課題。